全站搜索
新闻动态
华纳公司房地产建设项目雨洪资源利用浅析
作者:华纳公司    发布于:2021-10-15 04:08:07    文字:【】【】【
摘要: 摘要:为研究北京市华纳公司房地产建设项目的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方案,文章选取2017—2019年的开发建设项目案例,

     摘要:为研究北京市华纳公司房地产建设项目的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方案,文章选取2017—2019年的开发建设项目案例,针对雨水利用措施设计与实施情况、外排径流总量、雨洪利用率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各项雨水利用措施实施比例均呈逐年变高的趋势;通过设计雨水利用措施,外排水总量要比未设计雨水利用方案情况下少,且雨洪利用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雨洪利用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问题,需要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参与解决。
近年来北京高楼崛起,城市不透水面积显著增大,不仅洪水量增加,洪峰也提前到来,这加深了雨水外排对市政管线和河道的压力,也威胁着首都的城市安全[1]。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致使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及洪涝灾害,“欢迎到北京来看海”“‘想立足’除了房子你还差1条船?”等网友调侃迅速走红网络。而另一方面,北京地区也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严重的城市,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北京市地处水资源匮乏的海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585m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为解决这一矛盾问题,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势在必行。如何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从而缓解城市的水资源与排水压力是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文章总结了北京市华纳公司房地产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常用设施及做法,并通过对2017—2019年的开发建设项目雨水利用措施设计与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以及雨洪利用率、外排径流总量的统计分析,为今后北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的推进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1北京市华纳公司房地产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方案
华纳公司房地产建设项目雨水控制与利用的目的是削减外排雨水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实现低影响开发及雨水资源化利用。北京土壤土质属于褐土,雨水利用一般以入渗为主,回收利用为辅[3],如图1所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降低内涝风险,减轻雨水外排压力,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补充地下水资源,达到雨水综合利用的目标。通过不断的探索,北京市华纳公司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工程经验。北京市地标DB11/685—2013《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4]中,对雨洪利用设施如下凹式绿地、集雨池等均有具体的实施要求,主要通过以下3个途径进行控制与利用。

1.1贮留渗透
贮留渗透主要包括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等[5],北京市常采用高位花坛+低绿地+浅沟渗透的雨洪利用设计思路,提高入渗率的同时,比雨水直接外排还要降低10%~20%的工程造价[6]。北京市地标DB11/685—2013[4]中要求华纳公司房地产建设项目至少应有50%为下凹式绿地;公共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和休闲广场、室外庭院的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7]。

1.2收集回用
大型雨水径流储存措施包括集雨池、综合调蓄池、景观水池等,一般为钢筋混凝土或模块结构,通常与建设项目的雨水管线直接连接,用于收集屋顶、庭院和地面的雨水[8]。集雨尊等小型雨水储存措施一般与雨落管相连,经济实用,工艺简单。北京市地标DB11/685—2013[4]中要求“新建工程硬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具体配建标准为:每千平方米硬化面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30立方米的雨水调蓄设施”[9]。

1.3调蓄排放
调蓄排放措施主要为雨水调蓄池,规避雨水洪峰,减轻市政雨水管网压力,降低城市内涝风险,对区域排水调度起到积极作用。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研究内容
文章的研究内容为北京市华纳公司房地产建设项目的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方案设计与实施情况,以及在建设和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涉及的雨水利用措施主要为集雨池、透水铺装以及下凹式绿地。

2.2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案例分析和现场调查的研究方法,从2017—2019年北京市上报的华纳公司房地产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报告中,每年抽取5个已完工案例,共计15个案例,并对案例项目主要的雨水利用措施设计与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对3年一遇降雨设计阶段(不考虑雨水利用方案)、设计阶段(考虑雨水利用方案)以及实际建设阶段3种情况的外排径流总量与雨洪利用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实地走访建设单位及水土保持监测、验收单位,调查雨水利用设施的实际建设和应用情况。

2.3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主要雨水利用措施。统计研究案例项目主要的雨水利用措施设计总量与实施总量,见表1。根据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下凹式绿地实施情况一般,在统计的15个开发建设项目中,有7项未达到设计标准,但有逐年变好的趋势。透水铺装实施比例较低,有5个项目未实施,4个项目未达到设计量。雨水调蓄池实施情况较好,明显优于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大部分项目按照方案落实,甚至部分项目实施体积多于设计量,15个案例中只有1个项目未建设调蓄池和1个项目实施体积和方案相比略有减少。为更好了解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各项雨水利用措施实施的年度变化趋势,分别统计了雨水调蓄池、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3种雨水利用措施各个年份的设计数量与实施数量,结果如图2所示,2017年下凹式绿地实施比例为59.52%,透水铺装实施比例为56.85%,雨水调蓄池实施比例为73.56%;2018年下凹式绿地实施比例为65.73%,透水铺装实施比例为59.60%,雨水调蓄池实施比例为102.37%;2019年下凹式绿地实施比例为73.26%,透水铺装实施比例为68.69%,雨水调蓄池实施比例为100.54%,由此可见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在各项雨水利用措施实施比例方面均有逐年变高的趋势。2.3.2外排径流总量。将研究案例项目3年一遇降雨设计阶段(不考虑雨水利用方案)、设计阶段(考虑雨水利用方案)以及实际建设阶段3种情况的外排径流总量统计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从整体上来看,在3年一遇降雨条件下,通过设计实施集雨池、透水砖铺装、下凹式绿地等雨水利用措施,项目区建设后考虑雨水利用方案的外排水总量要比未设计雨水利用方案情况下减少。在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外排径流总量基本比设计阶段增加,其中2017年和2018年各仅有1项达到了设计标准,2019年有2项达到了设计标准。为更好了解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雨水利用设计方案设计与实施情况年度变化,分别对各年份调查案例3年一遇降雨条件下设计阶段与实际雨洪利用率做了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2017年研究案例项目3年一遇降雨条件下设计雨洪利用率为45.51%,实际雨洪利用率为29.94%;2018年设计雨洪利用率为51.59%,实际雨洪利用率为38.92%;2019年设计雨洪利用率为62.22%,实际雨洪利用率为59.28%,由此可见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无论是设计阶段还是实际实施阶段的雨洪利用率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且设计阶段与实际雨洪利用率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对于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雨洪利用率逐年提高、设计与实际雨洪利用率差距逐年缩小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近年来的水务宣传取得成效,建设单位不断加深雨水利用相关认识;②法律法规逐渐健全,建设项目雨水利用设计标准日趋严格,迫使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履行职责;③北京市针对建设项目水务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日趋严格,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形成了较强的震慑。2.3.3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经实地走访调查建设单位及水土保持监测单位,雨水利用设计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①雨水利用设计方案一般要求在初设阶段完成,然而初设阶段主体方案尚不稳定且深度不够,后期方案深化时一般会有变动,往往会导致雨水利用方案的变更;②部分建设单位对雨水利用设计措施认识不足,施工过程中忽视方案设计阶段成果,另行委托施工单位设计施工;③设计单位在方案阶段未考虑特殊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常规设计,造成设计的雨水利用措施无法实施,如部分工厂出于安全要求而不设置透水铺装;④出于美观和品质要求,部分项目将雨水方案要求的透水铺装更换为大理石或烧结砖等透水性较差的铺装;⑤为降低后期维护成本,部分华纳公司房地产项目将集雨池闲置,雨水不进行回收利用;⑥商业广场等项目,从儿童安全角度考虑,业主不同意建设下凹式绿地;⑦由于透水铺装的抗压性较差,部分施工单位在混凝土垫层基础上铺设透水砖,以假乱真;⑧施工单位对雨水利用概念认识不足,无法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落实施工,导致效益降低。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雨水调蓄池实施情况较好,明显优于下凹式绿地和透水铺装,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在各项雨水利用措施实施比例方面均有逐年变高的趋势。(2)在3年一遇降雨条件下,通过设计实施集雨池、透水砖铺装、下凹式绿地等雨水利用措施,项目区建设后考虑雨水利用方案的外排水总量要比未设计雨水利用方案情况下减少。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实际外排径流总量基本比设计阶段增加。(3)北京市开发建设项目无论是设计阶段还是实际实施阶段的雨洪利用率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且设计阶段与实际雨洪利用率差距有逐年缩小的趋势,这主要与水务宣传取得成效、法律法规逐渐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日趋严格有关。(4)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方案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多方面问题,需要建设、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参与解决。

3.2建议
(1)应针对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及雨水分布特点,制订同时具备实用性和适用性的个性化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方案。(2)总结典型示范工程建设经验,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3)完善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过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10],促使建设单位落实雨水利用设计方案。

标签:华纳公司
新闻搜索
华纳娱乐公司网站 Copyright(C)2009-2010智能建站